国企将在2014年迈出新改革的第一步,政府工作报告也明确提出“完善国有资产管理体制、准确界定不同国有企业功能,推进国有资本投资运营公司试点”的要求。那么,国企改革的路线图到底该如何推进?
对此,上海团的多位代表表示,国企改革关键要过“三道坎”。
“新一轮国企改革的三大难点,就是国企的管理体制问题、产权结构问题和国企的内部运行机制问题。”3月6日,全国人大代表、民建中央委员张兆安说。
理顺管理体制
从管企业到管资本
对于第一道坎?国企管理体制,张兆安认为,国资监管机构原来主要是管企业,现在一定要转向管资本,从原来的管企业变成管资本,通过国资改革促进国企发展,这是一个根本性的方向。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明确提出,要完善国有资产管理体制,以管资本为主加强国有资产监管,改革国有资本授权经营体制。
对此,代表们认为,国资监管机构对国有企业依法履行出资人职责,以管资本为主加强国有资产管理,不干预国有企业的法人财产权和经营自主权。政府部门依法履行公共管理职能,促进各类所有制企业公平竞争、共同发展。
“原来管国企,现在管国资。”全国人大代表、光明食品(集团)有限公司副总裁葛俊杰对国企管理方式发生的根本变化很是赞同。
代表们认为,从管国企到管国资,是“政资分开”迈出的实质性步伐,实现了由过去权力边界交错混杂的“大一统”监管向权力边界相对清晰的结构型监管转变。
完善产权结构
国有经济一统到推进混合所有制
“理顺管理体制,下一个难点就是产权结构。具体来说,就是如何发展混合所有制。”在张兆安看来,过去国有经济是一统天下,现在搞混合所有制是现代企业发展的重要方式,国有企业在混合经济发展方面必须有所突破。
据悉,目前国资委等有关部门正在研究推进国有企业股权多元化改革、积极发展混合所有制企业的一系列措施,其基本思路是:加快推进国有企业特别是母公司层面的公司制、股份制改革,进一步优化国企股权结构。
谈及民营资本进入国企问题,全国人大代表、致公党中央委员邵志清介绍,原来对电信业务的开放,外资控股比例不超过50%,但在上海自贸区,电信八类增值业务中有六类可以超过50%。
而来自官方的数字显示,目前中央及其子企业引入非公资本形成混合所有制企业已达52%。
与会代表一致认为,国有企业通过实施股权多元化改革,一方面吸引更多的社会资本与国有资本共同发展,另一方面也会促进国有企业进一步完善法人治理结构和内部运行机制。
规范内部管理
运行机制从不完善到完善
相对于高度增长、规模庞大的国有经济,现在相当一部分国企构建的现代企业制度“形似而神不似”,运行机制并不完善。例如,一些国企领导人为了迎合地方政府的政绩考核要求,盲目扩张或多元化拓展,并非基于公司长远价值和投资者利益的考虑;还存在控股股东“一股独大”现象等等。
“国企改革正处在关键时刻,国企自身要在运行机制上更加市场化,也可以说,国企改革最大的压力还是国企本身。”全国人大代表、上海国际港务(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陈戌源指出。
如何真正做到“国有企业领导人员专业化、去行政化”,被很多代表认为是国企健全现代企业制度的关键。
上海在这方面先行试水。据介绍,去年底,上海国企的治理结构进一步明确以法人代表为中心的法人治理结构。
上海的做法具体分三类:竞争类企业将积极推进以外部董事占多数的董事会建设,强化董事会专门委员会功能,董事长为法定代表人,原则上兼任党委书记,与总经理分设。而在功能类和公共服务类企业中,国有多元投资企业原则上董事长为法定代表人,经法定程序,兼任总经理,与党委书记分设;国有独资企业设一名执行董事任法定代表人兼总经理,与党委书记分设。
还有代表指出,在微观管理层面,国有企业人事、营销、财务、技术等内部运营及管理制度也需要不断调整和改革,“铁交椅、铁饭碗、铁工资”将会被打破。
正如葛俊杰所说,应该通过更加规范的内部管理、健全的运营机制来提高国企的软实力。(本报北京3月7日电)